在多种感官调动、多种艺术形式关联的学习中,学生易于获得心灵的感动和震撼,形成终生难忘的印象。而多种感官的充分发展,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转换、联想、迁移、融合、通感等,有助于建构审美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。艺术学科不再关注于某一艺术门类的“学科体系”,而是超越到理解各艺术门类的审美心理建构,使审美教育成为完善个性和文化品格的教育。一百年来,我们大量吸取了西方的理念和方法,然而,基于西方的价值取向和模式并非是普世化的。我们没有能够充分彰显自己的文化元素,而是在运用外国的“语法”进行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。我们要承认西方文明的重要价值和影响作用,不是要否定它,而是需要在和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碰撞中,产生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需要的文化营养。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以本民族优异文化为基础,并兼采其他文化的优点,成为多元文化的艺术课程。这是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。
大会多次提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,网上沸沸扬扬的"美术将计入中考成绩”的新闻,也说明了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莫大关切。其实,艺术课程一直是欧美国家相当重视的科目,为了提高整体教育质量,美国1994年就专门制定了《艺术教育国家标准》,而欧洲孩子更是从小就被鼓励了解艺术史,接触艺术作品,参加艺术实践活动。但这些艺术教育,和国内不少家长所关注的考级不同,它更注重孩子艺术修养的锤炼,“如何让孩子使用艺术这一工具,来发现自我、表达自我。”英国教育部有这样一个说法:“他们培养的孩子的标准,要有优异的学术成绩,有出色的体力技能,有杰出的艺术修养,还要有良好的公民意识。”
免责声明: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,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,信息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该信息的来源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。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 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,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。
友情提醒: 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资质及产品质量,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,请谨慎对待,谨防上当受骗。